欢迎来到修文淨园天龙山陵园!
公司简介     |   联系我们   |   网站地图 |   0851-82372866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阅读  > 新闻公告 > 殡葬文化

逝者象征物的数字化转型与导入都有哪些?

信息来源:www.gztianlongshan.cn | 发布时间:2021年10月12日

逝者象征物的数字化转型与导入都有哪些?

下面咱们和贵州墓地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:

贵州墓地

数字技术开辟了可复制、编辑的肖像、影像、视频、文辞、书稿、画作、书信等象征符号体系。通过这些象征符号,人们可以自然联想到逝者本人,将之作为来对待, 以相应的礼仪和情感缅怀之,敬仰之。

一、重新认识逝者象征物

墓中埋葬(容纳)的遗体和骨灰,究竟属于什么物类?这个问题,表面上看似乎不值一提,但仔细想来,却值得探究。

一方面,遗体、骨灰和生前的人有本质上的不同,不应把这两者视为等同。另一方面,哀伤中的亲属又确实将遗体、骨灰作为亲情的寄托,视为死者的化身,寄予人格,赋予尊荣。这一现象启示我们,重新认识死者的遗体、骨灰很有必要。我们既应该承认它已是与生前的人有本质不同的异化了的,又应承认它是源自生前的,因此与亲属在情感上有不可切割的联系。我们应该把遗体、骨灰视为逝者的象征物,无论是葬于墓中,还是在殡殓过程中。

城市地标是城市的象征物,花卉饮食是节日的象征物,同心结是爱情的象征物,等等。虽然甲、乙两物在形态、性质、功能等方面并不相同,但在人们的观念中,总是将甲物视为乙物的代表,并约定俗成下来。因此,象征物可以定义为:甲物虽然在形态与本质上与乙物迥异,但在心理与情感上与乙物具有某种特定联系,被人们视为与乙物是同类物并可以代表乙物,则甲物便是乙物的象征物,并臻于符号化。本文中,甲指遗体、骨灰,乙是指逝者。

遗体、骨灰被视为逝者的象征物,具有双重的象征涵义。第一重涵义是对实体的象征性,即把遗体、骨灰视为过往的人。尤其是遗体,外形相貌与生前的人基本一致,象征性高。骨灰虽然外形已变,但源自死者本体,也具有不容置疑的象征性。第一重象征中,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停留在物态及本体上的相似性,不涉及内涵本质的象征意义,是浅层次的象征性。第二重涵义则是人格的象征性。本已物化和异化的遗体、骨灰已失去了人的最根本特性——具备情感的灵性,但在亲属眼中依然是,具有情感和人格尊严,被寄予深情,不容侵犯。这是人格象征性,使遗体骨灰精神化,产生了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。上述两种象征来源于逝者本体,是同源的演变过程。

此外,值得关注的是,还有人为创造的逝者象征物。在数字化转型的当下,借用数字技术可以人为创造象征物,继而替代本源性象征物,使亲属在心理与情感上多一个寄托之处。如此一来,人们将会转变对遗体、骨灰及墓的过度依恋,移风易俗,进而把慎终追远之情投入到新的逝者象征物上。

二、逝者象征物的数字化创造

目前我们的数字化转型刚刚起步,对数字化的逝者象征物——云上墓、视频、图片,民众还需要一个接受和认同的过程。

解决这个问题,需做好两方面工作。一是继续完善数字化转型中象征物的创新,让民众视其为的再现和身后的化身。二是要努力导入新的象征物,推进象征文化的数字化导入过程。

晚唐时期的陆龟蒙写过一篇《野庙碑》,指出民间用泥土、木石堆垒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其实是一些象征符号。《野庙碑》不是记录政事功德之人,只是悲悯老百姓供奉着一些泥块土木,一语道破悲剧过程,即人们制作出的,反而成为精神枷锁。在此摘录其中一段精彩的描述:

瓯越间好事鬼,山椒水滨多淫祀。其庙貌有雄而毅、黝而硕者,则曰将军;有温而愿、晰而少者,则曰某郎;有媪而尊严者,则曰姥;有妇而容艳者,则曰姑。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,峻之以陛级。左右老木,攒植森拱,萝茑翳于上,鸱鸮室其间。车马徒隶,丛杂怪状。甿作之,甿怖之,走畏恐后。大者椎牛,次者击豕,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。牲酒之奠,缺于家可也,缺于神不可也。不朝懈怠,祸亦随作,耄孺畜牧栗栗然。疾病死丧,甿不曰适丁其时耶!而自惑其生,悉归之于神。

这段文字叙述了一种人为造神的文化现象,讽刺了那些泥塑的戴上了神圣的光环后是如何被人们顶礼膜拜。由此故事可见,象征物能否产生影响力,不在于本体是否源于逝者,而在于象征物的创造,与社会互动中形成怎样的关系与心理。今天运用数字技术创造的逝者象征物还在起步阶段,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、的理念、的效应为目标,实现为大众所接受的殡葬文化创新。

逝者的象征物可以脱离本体另行创造,这个问题当列为殡葬文化创新的重要议题。基于此,我们应明确两点:

其一,应将本体的象征和人格精神的象征仔细区分开来。淡化本体的象征,强化精神象征。推进人生文化的传承,促进殡葬文化的创新发展。逝者的本体象征,留存时间有限,充其量维持百年左右便自行消失。文化精神性象征,因其社会影响力,可传承较长较广,理当更加关注。

其二,精神象征物的创新途径与潜力是无穷的。数字技术开辟了可复制、编辑的肖像、影像、视频、文辞、书稿、画作、书信等象征符号体系。通过这些象征符号,人们可以自然联想到逝者本人,将之作为来对待,以相应的礼仪和情感缅怀之,敬仰之。精神象征物,不仅能模拟逝者的存在,还能以数字技术创造性地再现逝者各个生命阶段的外貌、经历、功德、文化追求。这类象征物可让人生文化久久流传,余音不绝。

综上所述,逝者的象征符号能够实现虚实双重复合,我们应将复合象征物分别对待。本体象征物归于墓葬,精神象征物载于云端。在数字化转型中创新祭扫形式,以虚拟的、超越现实的逝者象征物,使逝者的精神文化更长久地留存。

三、逝者数字化象征物的导入

虚拟象征物创新后,还应有一个导入过程,启发民众的认知,让人们从心理上接受新的象征体系。这是数字化转型应做的工作,也是殡葬文化推进者的工作职责。倡导人们进行网上祭扫,视先人网上形象、名字、肖像、视频等物如真实存在,心怀敬仰、感恩、缅怀之情,逐渐淡化对墓中遗骸的眷恋,这一过程不妨称为二元象征的分解过程。

新型象征物的导入过程大同小异,应包括显化、内化、外化、习俗化等若干环节。

(一)显化

广泛传播、应用并充分显示。应不断宣扬创新的象征符号,使其渗透到市民祭扫过程之中,在现实空间、虚拟空间频频出现,形成影响力。既要显化逝者象征物的存在形态,更要显化象征物的人文价值,超越冰冷无语的传统象征物。唯有超越,方能被人们认同接受。

(二)内化

民众经常见到象征符号,便会从陌生到认识,从认识到熟悉,将思念转移。内化的标志是人们能充分理解其中的涵意,感知其中的内容。内化是一个学习过程,它要实现三个转变,即认知的转变,从陌生到认知;情感的转变,从无情到有情;态度的转变,从抗拒到接受。

(三)外化

崇拜敬畏先人象征物是一种象征文化,民众在祭扫活动中采纳新型象征物,不容有损与不敬。这种象征文化的导入及外化比较特别,它不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执行,而是更多依赖人们祭祀中的心理来实现。

(四)习俗化

少数人暂时的行为方式不能视为一种文化。只有一群人在长时间内存在延续性的行为,以致成为共同的风俗习惯,才可以视为文化。新的逝者象征物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,被人们延续运用,成为人们习惯的心理寄托,才算得上象征物导入成功。

当然了以上只是建议而已希望对咱们这边有帮助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。

x
装修计算器
m2
验证码图片看不清?

您家的装修预算

材料费:

人工费:

设计费:

管理费:

与家装顾问聊一聊